白杨坡上的“爹妈”
发表时间:2017/2/25 9:52:29 浏览次数:1997
一位老人远去而又孤单的背影
12月16日,记者乘上从铜陵市区开往铜陵县钟鸣镇的101路城乡公交,到达顺安镇白杨坡站,下车的只有一位老人和记者。
记者听说白杨坡毗邻繁昌县、南陵县,但眼前是五岔路口,一时不知往哪走。记者便问老人,“您知道夕阳红老年公寓吗?”,老人指指前面,记者这才看到,一条路边有一个很大的指示牌。老人说,“我给你带路。”于是,记者和老人沿着箭头所指的公路向前走。午后的冬阳,高高挂在头顶,风很大,也很冷。老人名叫张小来,家住顺安镇明湖村,刚从铜陵县城的儿子家回来。
快分道时,听说记者是来采访养老院的,他不走了,和记者聊了起来。记者向夕阳红老年公寓那边指了指,问道:你和老伴将来愿不愿住进这样的老年公寓?张小来笑了笑说,“老伴在儿子家带孩子,我一个人住乡下,在附近的工厂打工,一年能挣两万元,将来老了说不定也进养老院,现在做子女的都不容易啊!”
和老人别后,望着公路上他远去而又孤单的背影,记者感慨万分。这位“空巢”老农民,有着朴素而博大的情怀……
记者一边走,一边思考,并深情地打量着被列为铜陵市民生工程之一的夕阳红老年公寓。眼前是一条两米多宽的水泥路,蜿蜒起伏地通往一大片树木与灌木交错的漫坡,漫坡上有一幢很大的别具风格的建筑和一片开阔地。从一楼左侧的一间办公室里,走出一位个子不高的中年男子———他就是夕阳红老年公寓的经理何长青。
这是一家经民政部门批准的民办养老机构,记者与何长青边走、边看、边聊。公寓大楼前的开阔地上,有草坪、甬道、盆景和六个健身器材;再往前,是长长的水泥护栏,护栏下是一个月牙形的近一亩的养鱼塘,可供老人们垂钓。拐过鱼塘,公寓大楼东边及南边是几亩菜地。何长青说,生活能自理的老人,可以自己采摘,拿到食堂去,老人既能吃到新鲜绿色的蔬菜,又能活动筋骨。记者问道:要另外加钱吗?“不要,老人能自理的每人每月750元,部分护理的酌情收费;卧床全护理的每人每月1500元,娱乐等公共设施全部免费使用。”何长青如是说。
走进公寓,门厅里摆放着一张乒乓球台及几张沙发,右侧是食堂,摆放着六张大餐桌及两张长沙发;左侧是活动室,墙边分别有两台电视机、两台音响、三张长沙发、两台跑步机、三张自动麻将桌、书橱报架,中间有四排长条桌用来看书读报或开展心理健康等方面的讲座。来到二楼和三楼,宽宽的走廊两边是贴着门房号码的标间。何长青说,公寓2010年5月正式运营,目前有50多个标间106张床位,入住的49位老人,20多位来自铜陵市区,十多位来自铜陵县顺安镇及周边乡镇,还有的来自繁昌县、无为县。
不少老人的房门关上了,我走进222号标间,两张床位,一个卫生间,床前柜台上放着一台电视机,里面住着一位老人。老人名叫罗崇彬,今年75岁,从铜陵有色凤凰山铜矿退休,视力很弱,子女怕他白天一个人在家不安全,几经商量,于今年2月入住这里。罗老说,“我基本能自理,不下雨就下楼散步,有时打打牌,因为眼睛不好,不看电视,从家里带来了DVD,偶尔听听音乐。”罗老退休前从事技术工作,从他缓慢而轻盈的动作中,能看出这是一位有涵养的老人……
窗外,天色已暗。这时,何长青告诉记者,有一位来看望母亲的女士家中有急事需要返回市区。记者便道别罗老,来到食堂,只见一位50多岁的女士在餐桌旁等我,于是,一起上了何长青返回市区的便车。
这位女士的母亲胡善珍老人,2011年11月22日左腿胯骨不慎骨折,住了5天医院,医生建议,91岁高龄的老人做手术风险太大,不如回家静养,以减轻老人的痛苦。家人反复考虑,觉得医生的话很有道理。这位56岁的女士自己也当奶奶了,家里很忙,身体又不好,无力照顾母亲胡善珍,大家商量将老太太送进养老院。胡善珍老人的孙子在网上寻找、比较,觉得夕阳红老年公寓很适合外婆,但老太太还是不情愿进养老院。何长青的妻子吴玉珍,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走访了胡老太太,征求老人家的意见,也感动了老人,胡老太太才于今年12月4日入住夕阳红老年公寓……
不知不觉,车子到了市区,这位女士因为要赶6路公交车,在一个车站边下了车。
何长青的女儿今年读高三,何长青很纠结,一头是49位老人,一头是还有半年就要参加高考的女儿,他现在就是去学校附近租住的房子里给女儿烧饭。记者便就近下了车,此时城市里已是万家灯火……
安全是子女和大伙的最大牵挂
这几天,记者一直惦记着91岁的胡善珍老太太。
12月21日下午,记者再次坐城乡公交来到夕阳红老年公寓。记者先站在门外,让吴玉珍进房间跟胡老太太招呼一声。不一会,吴玉珍说可以进来了。走进去,只见床边端坐一位满头白发、风骨清劲的老太太。
胡善珍,巢湖人,1953年到铜陵,老伴去世多年,退休前一直从事扛运化肥包等体力劳动,有一儿一女,重孙子已8岁了。我问胡老太太身体怎么样?她说,“没事!”问她入住公寓是否习惯,她说,“怪好的,护工帮洗澡、晒太阳、喂饭、服侍大小便,儿子女儿和小孩子们经常来看我。我娘家有一个重侄孙在铜陵学院读书,前两天来看我,我叫孩子们放假回老家别吱声,我娘家有不少孩子们,一吱声都会来,我不要孩子们来看我,他们各有各的事。”
胡老太太不识字,不会用手机,女儿给她买了一个手机,将一小块黄胶布贴在接听键上,告诉母亲手机一响就按,胡老太太就是这样与子女保持联系的。有时候,胡老太太想给子女们打电话,就请护工帮忙。
当记者问胡老太太为什么最后还是愿意住进老年公寓时,老人说,“小孩子们太忙了,儿子62岁了,重孙子要上学,他帮着接送;女儿也当奶奶了,身体又不好,我不能老是给他们添麻烦。”
胡老太太偶尔把围在身体四周的棉袄向上拢了拢,不自觉地抚摸一下左腿,皱一皱眉头。我喊护工过来,让老人躺下休息,胡老太太说“习惯了,等吃过晚饭、洗过之后,坐一下,再睡。”能看出来,这位一辈子吃了很多苦的胡老太太,是一位非常善良而又坚强的老人。
像胡善珍这样需要全护理的老人,护工们是怎么服务的呢?一位女护工说,男护工护理老翁,女护工护理老太,上班24小时,休息24小时,一个护工固定护理8位老人,月薪1200元。当被问及护理老人有什么感受时,一位49岁的女护工说,“最大难处就是侍候老人大小便。”
记者了解到,铜陵金桥工业园就坐落在白杨坡附近,问几位护工为什么不选择到附近的工厂打工,她们说,他们都没什么文化,进工厂很难,在老年公寓打工虽然工资少一些,但干一天休息一天,家就在附近,还能照顾家里,再说,老人们也需要人照顾。
与胡善珍等几位老人及护工们打过招呼之后,记者搭乘何长青的便车回市区。在车上,记者问何长青和其妻子吴玉珍,“你们最大的难处是什么?”他们说,首先,老人们的安全,是子女和大伙的最大牵挂;第二,民办养老机构属于公益性行业,个人投资贷款压力很大,目前基本上是靠“借钱还息”在支撑着,亟待相关部门给予更大的扶持。
为了老人们的安全、减少子女的担忧,何长青与妻子基本上轮流在老年公寓值夜班,手机24小时保持畅通,若遇到自己家中有事就反复叮嘱值夜班的工作人员,随时保持联系。事实上,安全问题还包括老人们的就诊就医,公寓与几百米开外的明湖村卫生所达成协议,白天,医生随叫随到;夜里,与顺安镇中心医院开通了包括120在内的绿色通道,随时送诊。何长青说,每天尤其是夜里,他和妻子的心都是悬着的。
车到市区,记者下车时,看到何长青的妻子在后排座上睡着了,何长青说,妻子很累……
寻找解决机构养老问题的“金钥匙”
在夕阳红老年公寓,记者见到一位71岁吴姓老人,他说,他的退休金每月1200元,老伴没有退休金,他和老伴生活都能自理,老两口入住公寓每月1500元,每月300元的缺口由子女负担。吴老说,逢年过节,子女给几百块钱,在老年公寓不需要额外花钱,他和老伴就攒着。
另一位来自顺安镇凤凰村的85岁老人黄大彬,有两个儿子,小儿子一家人都在外地打工,大儿子一家人也非常忙,没有时间照顾黄老,多次请人照顾却始终请不到,于是,两个儿子共同负担,让黄老人入住夕阳红老年公寓。记者问黄老,“是在家好还在老年公寓好?”黄老说,“家里白天没有人,当然是住老年公寓好!”
养老,有两种方式,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。在对老人及老年公寓的采访中,在日 常生活及工作中,记者了解、感受和体验到,养老问题越来越突出。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,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1.77亿人。而相关权威机构的研究表明,预计2020年我国老龄人口将达到2.4亿人,约占总人口的17%;到2050年,我国老龄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人,老龄化程度将达到30%左右。目前,独生子女一代已经开始为人父母,家庭越来越小型化,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,社会竞争也日趋激烈,读书、上班、打工、就业、创业等方面的压力,使得把养老问题交给小型化的家庭已经不太现实,“积谷防饥,养儿防老”的传统理念,受到了空前的挑战,选择机构养老越来越成为一种必然。
记者带着问题,在与民政部门相关人员的交谈中得知,对于机构养老,需要全民“总动员”,在大力发展公办养老机构的同时,应该鼓励更多的民间力量,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,投资民办养老机构。
采访中,何长青不止一次地感慨,老人住在老年公寓里,他除了要提高服务质量外,最重要的就是要让老年公寓充满情感,老人与子女、老人与公寓、老人与工作人员、老人与老人,相互之间要有情感的交融。
是的,情感是生命的重要元素。
记者每次去夕阳红老年公寓,只要在走廊、食堂、草坪、楼梯、活动室等地方碰到老人,他们都主动地向我问这问那,也不停地向记者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和感受。从老人们缓慢的动作、期待的眼神、亲切的话语里,记者能感觉到,这些住在老年公寓、缺少绕膝之乐的老人们,只要看到来探望自己的儿女或亲戚、照料自己的工作人员以及新来的陌生人,就急切地期待着情感上的交流。老人们害怕亲情与情感的丢失,害怕寂寞与孤独,害怕心灵的空虚,害怕被社会忘却。同时,记者发现,只有相互感恩,才能真正使得情感更加真诚,更加融合———因为,老人哺育、养育和教育了子女,子女要感恩,要有孝心;对老年公寓工作人员来说,也应该知道,无论多么平凡的老人,在他们漫长的人生中,一定有过生活的艰辛与磨难,一定有过成功的喜悦与欢乐,也一定有哪怕是朴素的价值观和人生观。在服侍老人的过程中,他们也能从老人们的人生体验中获得许多感悟和启示,并磨练自己的性情,激发人的善良,这些也算是老人馈赠于他们的财富,因而也应该感谢老人。对老人来说,受到生活上的照料、精神上的慰藉,享受了快乐的夕阳人生,对子女、工作人员和关爱他们的每一个人,也一定会心怀感激之情。
一天下午,记者又来到夕阳红老年公寓,何长青和妻子出去办事了,记者径直来到食堂。赖大姐与邢大妈正在做馒头,赖大姐说,“这是老面馒头,有劲道,老人们都喜欢吃。”这时,走过来一位穿着时尚的女士,给赖大姐与邢大妈送蛋糕。一打听,今天是与89岁老伴一起入住夕阳红老年公寓的88岁吴祥贞老太太的生日,这位穿着时尚的女士是他们的女儿张晓冬。
张晓冬,66岁,家住上海,患有糖尿病,前不久,吴祥贞老人生病了,张晓冬专程来铜陵看望父母,并给母亲做米寿。早上,公寓给吴祥贞老人赠送了一碗热腾腾的寿面,张晓冬把蛋糕分给所有入住公寓的老人们以及工作人员,让大家一起分享吴祥贞老人米寿的快乐与福泽。
通过多方位的采访,记者深切地感受到,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养老事业,随着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、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、全民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建立,越来越多的老人都会有条件进入养老机构,全民“老有所养”的目标离我们越来越近。老人在养老机构里如何享受快乐人生,倒是机构养老中的一个关键的问题。记者认为,如果把亲情、友情、孝心、爱心、感恩等等融合在一起,就会成为一把“金钥匙”,一把解决机构养老问题的“金钥匙”,一把打开社会化养老之门的“金钥匙”,而当养老机构这个老人们的家越来越多的时候,越来越温馨的时候,就会有越来越多的“爹妈”来到这个家里颐养天年……